一對父子的工匠精神
來源:金昌日報 2021年07月16日
這一對父子是那樣的平凡普通,和田地里勞作的農民并無二致,不善表達,沒有豪言壯語;他們又是那么了不起,堅守著祖先流傳的木工制作技藝,就算經濟狀況再窘迫,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放棄的念頭,祖傳的墨斗、鋼鋸、斧頭都是他們的寶貝;如今,父子倆的雕刻技藝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永昌縣乃至河西地區古建筑營造領域里,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在他們的手中,祖先遺留的瑰寶光輝重現。
這對父子就是永昌楊氏木工第三代傳人楊萬年和第四代傳人楊永杰。
小木匠開啟“私人定制”模式
今年69歲的楊萬年,是土生土長的永昌人,家就在縣城。15歲開始當學徒工,跑遍了永昌縣的所有鄉村和街巷,哪里有人要蓋新房、打家具,他們就帶著工具往哪里跑,木匠吃的百家飯,干的是“兩頭不見日”的活,鬢角上掛的是鋸木渣,肩膀上落的是刨花,拍一拍衣服,灰塵就撲簌簌往下落。
跟著父親當學徒的日子枯燥乏味,木工不僅僅是體力活,要能抬動大木料、拿得動大件工具;更是腦力活和眼力活,要一看材料就知道能做成多大的物件、會精準計算各種數據;還得有一定的審美水平,設計出來的東西不僅要有實用性還要美觀;這些功夫不到家,哪怕是一個小板凳,做出來也是歪斜扭捏不成樣子,要學成一個好木匠著實不易。
年少的楊萬年心思活泛,他也想和當時別的年輕人一樣去生產隊里參加集體勞動?!按蠹乙黄鸶苫钣帜苄艃?、逗趣,熱熱鬧鬧就把活干完了?!被貞浧饍簳r歲月,楊萬年笑呵呵地說著??筛赣H堅決要他跟自己學手藝。
楊家的木匠活是祖傳手藝,到父親這一代是第二代,他不想在自己手上丟失;再者老人家有自己的打算,都說饑荒年餓不死手藝人,不管社會怎么變化,學門手藝總是生活的保障。當時的情況也的確像老人家所料,因為有木工技術傍身,楊家人的生活水平要比周圍的鄰居好不少。就這樣,在父親的“逼迫”下,楊萬年最終還是干上了這一行。父親是當時十里八鄉的能工巧匠,他的手藝高超,很受人尊敬,在那個做活完全靠純手工、純人力的年代,他打的家具美觀耐用,蓋的房子牢固結實,還有他獨有的對古建筑的修造技術,周圍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的水平。
父親的技藝征服了楊萬年,他終于愿意靜下心,追隨父親的腳步當個好木匠。楊萬年從小喜歡畫畫,看著木條、木棒經父親手后,變成刻有花紋的精致桌椅時,他逐漸對木工雕刻產生了興趣。在給人家打家具時,楊萬年就把很多心思用在了家具花紋的雕刻上,這讓原本呆板的家具有了美感和活力。
為了能讓自己掌握盡可能多的雕刻技藝,楊萬年如饑似渴地搜集各種木刻花紋的素材,他有時在香煙紙盒上練習設計,有時候是一截空白的碎紙片,有時候是一張舊報紙;他對木刻的熱愛簡直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為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圖樣,他休息時在構思,吃飯的時候也拿著鉛筆涂涂畫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堅持切、磋、削、鑿、刻等各種刀法并用,雕琢出的花草魚蟲、飛禽走獸形神皆備,栩栩如生;在圖案設計中,他依據客戶的要求和喜好,“讀書人愛琴棋書畫,農村人喜歡龍鳳、牡丹”,并根據材料不同形狀,隨形就勢,大膽創新。
就這樣,楊萬年開啟了楊氏木工“私人定制”的模式,雖然要耗費很多精力,但他卻十分有成就感,人們口口相傳著楊木匠的好手藝,爭相請他們給自己家打家具,父子倆有時忙也忙不過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萬年的技術日趨成熟,他不僅能打出樣式新穎,結實耐用的全套家具,還能完成房屋的修建工程。尤其擅長四梁八柱的傳統結構的房屋修造,他可以在不拆除墻體的條件下,給房屋“偷梁換柱”。上世紀80年代,位于縣城的紅西路軍指揮所年久失修,縣政府相關部門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能拿下這個工程的人,楊萬年胸有成竹地答應了下來,他說見識過父親修建這樣的老房子。他說:“這是文物保護單位,操作不好就會毀于一旦,好多人不敢應承,我心里有數所以就答應了?!?br style="padding: 0px; list-style-type: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多年來,他承接完成了永昌縣鐘鼓樓、永昌閣老府、南壩云莊寺、河西堡亥母寺、永昌武當山及北海子公園的修繕工程。這些古風建筑中的木雕數量巨大,斗拱、牌匾、抱柱、垂柱、門窗、各類佛像、神像、佛龕等,都是依靠純手工雕刻打造而成,楊永年依靠多年來嫻熟的木工雕刻技藝,并根據原建筑的修建年代,使得這些木雕作品修舊如舊,各具特色,顯示出獨有的審美意趣,深受業界的好評。
楊木匠的夢想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了楊萬年和楊永杰的“工作室”,說是工作室,其實就是郊區的一處普通平房,這個4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里堆滿了木材和木工用具。清瘦的楊萬年和兒子楊永杰正在擺弄他們剛制作完成的微縮版水磨坊,“原版”的水磨坊以流水為動力,這個水磨坊以電為動力,通電后,隨著底座下風車的轉動,磨坊里的兩個木質小人開始“忙碌”工作,“男人”在不停往磨眼里填加材料,“女人”在旁邊等待收集磨好的漿汁,全過程演示了水磨坊的工作原理,十分精巧別致。無論是水磨坊的組成部件,還是兩個木頭小人,都制作得惟妙惟肖,獨具匠心。
楊萬年說:“這只是我做的一件小玩意,我有個夢想,趁我還能動彈,想把我們先輩留下的物件,一件件復原,能做成多少算多少,好讓后人也見識一下,我們的祖先是多么富有智慧!”
巍峨的鐘鼓樓在永昌縣屹立了400年,她伴隨小城人民一輩又一輩繁衍生息,人們早就熟悉了她的存在,仿佛她原本就該在這出現,人們喜愛她,仰視她,卻從來無法觀察她的全貌,更不明白這么精美的建筑是如何修建而成的。
干了一輩子木匠的楊萬年早就有這樣的想法了。2019年終于有了成熟的條件,他要著手實現自己的第一個夢想,復原永昌縣城鐘鼓樓。
他和家里人都做好準備,這一年全家人都不能出去干活掙錢,他叮囑兒子楊永杰,你這一輩子替人做了多少活都不及做這一件活的功德大。
楊萬年要做的鐘鼓樓復制品,不是簡單的模型,而是按照100:1的比例縮小的復制品,也就是說原建筑上有什么物件,復制品上也必須得一樣不多,一樣不能少。
首先得看懂鐘鼓樓的圖紙,因為楊萬年早年參與過鐘鼓樓維修的工程,所以他能看懂圖紙。但原始圖紙還得需要重新修改設計,才能適用于復制品的制作。僅僅這一個過程,就耗費了楊萬年一個月的時間。圖紙設計好后,需要嚴格按照設計的尺寸制作零部件,要想讓最后的成品嚴絲合縫,就必須讓每一個零部件都精確無比。
整個過程,就好比用樂高積木在拼裝出一個成品。樂高積木的零部件全部是機械化加工而成的,可鐘鼓樓的零部件都是父子倆,一刀一鑿,純手工打造出來的,工程量的繁雜超乎想象。
楊永杰說:“當時,最小的零件只有1立方厘米大,而這樣的小零件就有三千多件,如果要算上所有的零部件保守地說也有1萬件了,如果一個零件錯了半毫米,10個零件就能錯5毫米,不僅橫平豎直對不上,連弧度、斜度都不吻合,就做不到嚴絲合縫?!?br style="padding: 0px; list-style-type: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因為工程量巨大,楊萬年全家都參與了制作,連“門外漢”的兒媳婦潘從霞也參與了進來,她專門用砂紙打磨碎小組件。就這樣,在全家人近一年的努力下,鐘鼓樓這座古老建筑,縮小100倍后,在他們手中安裝完成。
在完成工程的那一天,楊萬年久久不愿意離開工作室,他凝視著自己的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摩挲著鼓樓的飛拱、垂柱、雕花……看看它是否還有瑕疵,是否自己心里所想的那個模樣。
楊萬年說,做完了“鐘鼓樓”,總算是了卻了又一樁心事,“我總算給先人給后代都有了一個交代,沒有白活一場人”。
楊萬年說,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太豐富了,而作為一個匠人,他總想探索一個又一個古建筑營造的原理和奧秘。有一次電視里介紹故宮的角樓,故宮角樓匯集了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技藝和深遠的建筑文化,集科學性、藝術性、功能性于一體,體現了古代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才能。楊萬年提起故宮的角樓來,滔滔不絕,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說:“就拿角樓營造用梁而言,包括角梁、井口趴梁、順梁、抹角梁、太平梁等,其中僅翼角用梁就有56根;用柱而言,其一層立柱就有立柱20根,二、三層還有不落地的童柱、瓜柱、雷公柱等,更別說別的方面復雜的工藝了。
故宮的角樓,像是給楊萬年種下了“相思病”,現在他一有時間就在研究角樓的營造技術,木工活也全部交給兒子去打理,他則專心致志地研究角樓。他說:“要是在有生之年,能研究出角樓的一些門道,真不枉我當了一輩子的手藝人?!?br style="padding: 0px; list-style-type: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后來,他又聽說山西有個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筑,采用的是傳統的中國式榫卯結構建筑,全塔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卻歷經千年風雨屹立不倒,藝術價值極高。據報道,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修繕就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就因為沒有誰敢打包票可以按照古代營造方法,修復木塔。
楊萬年說,我想去山西看看,這座偉大而神奇的木塔,近距離地欣賞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
結緣“紅船”,工匠父子矢志不移
2021年的新年剛過,金川集團公司的退休職工張有學找到了楊萬年,說有件事情要拜托他完成。
原來張有學去浙江嘉興南湖參觀紅船,帶回了一個微縮版的紅船模型。對黨懷著一片赤誠之心的張有學萌發了一個念頭,他想放大這個模型,讓更多的金昌人一睹南湖紅船的風采,緬懷先輩,學黨史知黨恩。但是造船的工藝要求特殊,遍尋金昌,都未能找到這樣的人。
因此“紅船”遲遲未能動工,有人便向張有學推薦了楊萬年。
冥冥中似是有緣。幾年前有人請楊萬年父子打造過一艘畫舫,對造船的技法和流程十分熟悉,因此楊萬年父子是最合適的人選。
當張有學把心中所想說出來的時候,楊萬年滿口答應,他說:“舊社會的木匠,手藝再好也就是混個肚子飽,可現在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這都是黨的恩情啊,為黨做點事、盡點力是我的本分?!?br style="padding: 0px; list-style-type: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懷著對黨的感恩之情,楊萬年父子下定決心,要拿出看家本事把“紅船”做好。
他們設計好圖紙,還拿出了多年珍藏的松木料做原料。為了趕在春節前完工,父子倆加班加點趕制,船體零部件的打磨工作則有張有學帶領幾名退休老黨員承擔。20天后,金昌的“紅船”完工了。原本只有A4紙大小的模型,被放大到了現在長約3米、高約1.1米、寬約0.75米的規模,船身基座的兩側分別鐫刻上“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幾個金色大字?!凹t船”整體造型厚重大氣,制作精良。
楊永杰說:“這確實就是我們心目中的那樣子,我們的心血沒有白費?!边B見過紅船實物的張有學也點頭稱贊。
目前“紅船”陳列在金昌市博物館內,供廣大干部群眾瞻仰。據官方數據統計,自今年2月份開始,已有十余個專場,吸引近萬人參觀。
楊萬年說,這次造“紅船”,兒子楊永杰出了大力。楊永杰是楊萬年的次子,他對父親的木工雕刻技藝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后就跟隨父親專門學習。目前楊永杰全面掌握楊氏古建筑營造木工雕刻的精華,并能在傳統技藝上創新發展,成為金昌市內小有名氣的民間木雕藝術家。
上個世紀90年代,傳統純手工打造的木家具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楊萬年父子一度沒了生意上門,為了養家糊口,楊永杰打過零工,當過司機,不論從事什么職業,他始終放不下心中的熱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回歸傳統意趣,更喜歡手工打造的富有個性化的東西。
楊永杰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息,他又重新拿起了刻刀,摸索創作,他向父親學習傳統古建筑營造中木工雕刻的形制、類別、技法,打磨自己的寫實功力,在審美趣味上,逐步擺脫傳統木工的“土味”和實用性,追求更高層次的藝術之美,雕刻具有精神指向和欣賞價值的作品。他從國畫、書法作品中獲取靈感,創新表現手法,用線條的深淺、粗細,將國畫虛實結合的意境體現在木雕作品中,提升木雕藝術價值,豐富木雕表現形式,《梅蘭竹菊》就是其中代表,作品充分融入國畫藝術表現手法,展現了梅花的高潔傲岸、蘭花的優雅空靈、竹虛心直節、菊的堅韌冷艷。
2018年,由中國建筑與園林委員會組織的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創新觀摩大會上,楊永杰的木雕作品《佛教八寶吉祥》成為“重點推薦作品”,受到中國眾多業內人士的贊譽并榮獲。
由于雕刻功夫精深,作品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大氣磅礴,楊永杰的作品深受周邊市場青睞,作品遍布張掖、山丹、武威等地,其中張掖市甘州巷子的4個門頭、廊坊、正門的木雕部分,全部由楊永杰一人完成。
楊萬年說兒子的雕刻功夫比自己強。
傳統技藝,繼承和發展同樣重要,從業30多年的楊永杰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想把永昌縣城湮滅了的明清古建筑,一一復原,只要能找得到圖紙的,有一個復原一個,找回已經失落的優秀文化。他說:“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時代發展越快,越不能忘了根本?!?/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