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云:在“光影”中記錄時代變遷
來源:金昌日報 2021年07月16日
提包機、固定機和座機,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和70毫米膠片規格放映機……推開永昌縣紅山窯鎮綜合文化站的大門,一個個充滿時代感的老物件映入眼簾,一排鐵盒整齊擺放,每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上,都用油漆標明了影片名字:《早春二月》《十六號病房》《月光下的小屋》……“這些放映機和老膠片,都是寶貝啊?!碧崞鹄想娪昂碗娪胺庞硻C,永昌縣紅山窯鎮電影放映隊的李發云“兩眼放光”、滔滔不絕。
6月27日,李發云像往常一樣,帶著大大小小的箱子,來到紅山窯鎮綜合文化站,開始了當天的電影放映。當電影落幕,村民們帶著歡笑,三三兩兩地離開了,此時的李發云開始收拾器具。作為電影放映員,李發云永遠是最后一個“觀眾”。
從1982年至今,李發云見證了農村電影文化的發展和變化。30多年過去了,他已經放映過上萬部電影。如今,他依然堅守在電影放映人的崗位上。
舊時的農村,看一場露天電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父親也是電影放映員,所以李發云打小對電影充滿了熱愛?!爱敃r,我就夢想當一名電影放映員,那樣就能看很多電影了!”李發云回憶說。
1982年,李發云如愿以償,成為了一名電影放映員。當了放映員,李發云發現放電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放映機、大喇叭、影片、銀幕等……加起來好幾百斤,來來回回搬運十分辛苦。但李發云不畏嚴寒酷暑,每天奔波在各個村落,為村民放映電影。
李發云說,那時大家最愛看的電影是《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電影,除了放映電影之外,李發云還精心安排放映一些科教短片,深受群眾喜愛。只要是電影放映的日子,放映點場場爆滿,有時觀眾能達到上千人。
電影放映不僅是體力活,還是一門細心活。以前使用的膠片放映機,放映前,要提前把膠片掛到放映機上,一盤膠片快放完時,要隨時準備好換片,所以時時刻刻得有人守著?!澳菚r候在冬天放露天電影,膠片在低溫下容易變脆,會影響播放效果,我必須把冰冷的膠片一直揣在自己的衣服里捂熱?!崩畎l云說。
進入數字化時代以后,放映員再也不用為掛片發愁。數字電影清晰度高、色彩逼真、立體聲效果好,中途無需換片,只需插入一張數字電影放映卡,就可以觀看幾十部影片。
隨著負責甘肅省農村電影市場發行、放映和服務工作的甘肅飛天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的成立,李發云被這家公司招聘為放映員。每年,他要給永昌縣紅山窯鎮、新城子鎮的18個行政村放映200余場電影。利用放映電影的機會,李發云與村民們打成一片,還義務為群眾排除用電故障、修理各類小家電等。因為踏實肯干、工作突出,李發云于2009年被甘肅飛天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評定為“優秀放映員”。
時代在變化,電影放映媒介在更迭,放映技術也不斷進步。從8.75毫米到16毫米,到35毫米的膠片放映機,再到數字放映機;從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畫面;從老百姓站著看到坐著看;從室外看到室內看……李發云見證著基層電影放映事業的變遷。在這個過程中,李發云不僅是放映員,更是群眾的“服務員”,結合我市開展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他和隊員們將文化大餐送到百姓中去,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如今,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加之網絡技術十分發達,電影市場進入了低谷,與李發云一起工作的大多數放映員離開了放映隊。李發云也曾想過放棄,但他最終選擇了留下。正是由于電影的影響,李發云迷上了攝影和寫作,開啟了屬于自己創作之路,他的文章被收錄于《驪靬》雜志和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永昌故事》中。
在李發云家中,滿屋子堆放著各式各樣、各個年代的照相機、攝像機,李發云將自己用過的老機器都珍藏了起來?!皵z像講究‘推、拉、搖、移’,推拉是指鏡頭的變焦,搖是指搖攝,移是指攝像機的平移和跟拍……”李發云一邊擦拭著相機,一邊興致勃勃地講解起攝像的技巧。
交談中,李發云談起了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叫做《我的長征》。影片中,紅軍不畏千難萬險的長征精神深深感染著他,也激勵他在電影放映的“長征”路上堅定信仰、腳踏實地,為熱愛的事業奉獻一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隆重慶祝黨的百年華誕,我市策劃了“紅心向黨”主題電影公益展演活動,將在全年放映紅色電影,激發群眾的愛黨愛國情懷,營造社會各界熱烈慶祝建黨100周年、永遠跟黨走的濃厚氛圍?!爸灰腥丝?,我會繼續把這份工作做下去,讓更多人了解農村放映電影的歷史,了解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崩畎l云說。